当前栏目:学术活动
万寿岩口述历史之:马玉太

2023-08-03
145
万寿岩口述历史之:马玉太
文:吴彩同
2023年7月3日,马玉太接受万寿岩口述历史访谈
来啦?欢迎欢迎!来,先吃点水果,这芙蓉李,是我哥哥家自己种的,没打农药,也没施任何化肥,纯天然的,小时候的味道,吃着特爽口。
说真的,很高兴接受你们的访谈。作为土生土长的岩前人,这是我的荣幸。我叫马玉太,1953年,出生于岩前曹坑自然村,我的童年、小学、初中,都是在岩前度过的,一直到1971年,才出来三明念书。
1972年,我就响应国家号召,去当兵了。我所在的部队,在莆田南日岛,后转到武警部队,当指导员、当政委;1998年转业到三明政法部门,直到2013年12月份退休。退休后,转到关工委当副主任,一干又是10年。
怎么说呢,虽然我的工作岗位不断的换,但我的情结,和万寿岩是离不开的。我的根在那里,我的魂在那里。在我儿时的记忆里头,岩前是一个半岛,三面环水,渔塘溪环绕着岩前兜了大半个圈,那时的溪水,蓝蓝的,清澈见底,河底是丰富的水草;而万寿岩,是一座孤山,矗立在岩前盆地,植被茂密,古木森森。孩提时的我,经常和小伙伴们一道,去爬万寿岩,探双连洞(现用名船帆洞),每到炎炎夏日,最爱去渔塘溪游泳,抓鱼摸虾……所有这些,都留给我很深的印象,时至今日,还时不时的做个美梦,梦回那个生我养我的所在。
讲起来,大半个世纪过去了。那时,三明钢铁厂采矿队进驻岩前,开始了长达20多年的炸矿——这对万寿岩来说,无疑是灭顶之灾。经济是发展起来了,可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比如粉尘污染,还有利益分配不均,僧多粥少嘛,都想分一杯羹,真正到老百姓手上的,就没几个钱了。
眼看着万寿岩这座风水山,被炸去一个缺口,观音洞(现用名灵峰洞)里的菩萨也无处安身,这时候,岩前的五个退休老师,人称“五老叟”的,就挺身而出了,从幕后走到了台前。当然喽,我们只是私底下这样讲,归根结底,观音庙是一个导火索,一切都是从这里开始的。
要说万寿岩,特别是,提起万寿岩保护历程,不得不讲到“五老叟”。回想起来,那应该是1998年10月初,我转业到政法部门,有一天,我正在办公室处理日常业务,突然,咚咚咚有人敲门。推门进来的,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一屁股坐到我对面,自我介绍说:“我叫陈蕃发,岩前本地人,是一位退休20多年的老师,我这把老骨头,83岁喽。我早就听人讲,咱们岩前出了个‘大官’,就斗胆前来拜访喽。今天来找你,主要是保护万寿岩的事。这之前,我们找了很多部门,可惜都不管用,希望你这个老乡,能出手帮一把……”
自称陈蕃发的老者,从包里掏出一份打印好的“呼吁书”,抖索着交给我。我快速瞄了一遍,材料结尾处,署着五个大名:陈蕃发、邓贵凰、王远林、王远耀、王月明……巧的是,其中的邓贵凰和王远林,还是我的小学老师,另外两个不太熟悉。
“五老叟”左起:王月明、王远林、陈蕃发、邓贵凰、王远耀
不消说,我心里头有数了。当时的大环境下,眼前这位,是不受欢迎的信访人员,属于不稳定对象;而我,是国家干部,作为公职人员,我知道自己的职责,不能冲动,更不能参与其中。我想啊,咱不能听他一面之词,得先琢磨琢磨他的材料和动机。
这么跟你说吧,看完材料,我就给市长打电话了。市长听罢,讲了几点意见,还吩咐我去找分管领导严凤英,再然后,顺着这条路子,我便带着陈蕃发去找文管办的李建军。当时,李建军只是一个小科员,对文物这一块,我也不懂,人家才是专家嘛,我就把那个材料交给他,算是完成了我的使命。
要说,李建军还真有两下子。没几天,他就带着一拨人前往万寿岩调查了,你还别说,洞里头还真挖出两个破碗,还有瓷片、古铜钱什么的。至于那些是不是文物我也不懂,再后来,我就没怎么去管了。
约摸又过了大半年,应该是1999年初夏吧,“五老叟”找到我一个远房叔叔——曹坑的马声福,让他带着陈蕃发、王远林,直接找到我家里头来。因为是老家叔伯来了嘛,肯定要招待他们的。他们可能觉得,通过亲戚关系来找我,更管用吧。泡茶时,陈蕃发就跟我诉苦:这些年来,他们写了很多材料,求爷爷告奶奶的,四处上访,反正,没起到什么作用,然后就弱弱的问我,能不能再出面一下?
说实在的,这事儿不是一般的棘手。吃过饭后,我就又看起了他们的材料,稍微作了些修改,我想啊,着重要保护的,应该是国家文物,就让他们从这个角度来写第二封信,关于抢救什么什么的。至于他们的“呼吁书”是怎么寄到国家文物局的,不瞒你说,后来我才知道,因为是上访嘛,他们就想了个法子,把信件拿到明溪去寄。作为国家干部,有些话,我也不好乱讲。“五老叟”留给我的亲笔信,我还保留着呢,到时都可以捐给你们;当然,那个上访信是打印的,但信封是手写的,是原件。
再后来的事,你们都知道了,幸运的万寿岩,从炸药包下保存了下来,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可是,怎么说呢,这五个退休老师,为保护万寿岩,作出那么大贡献,可我们的官方,不说经济上奖励吧,连个荣誉证书都没给人家,太让人失望了。这么着,“五老叟”就又来找我。我想啊,不管怎么说,也不管人家的初衷是什么,为保护万寿岩,他们还是做了很多努力,万寿岩历史不该忘记他们,于是乎,2008年,我就写了一篇介绍“五老叟”的文章,发表在三明日报上,可也没能改变什么。
就这样,又拖了10多年。所幸,到了2020年前后,万寿岩升格为副处级单位,由市政府直管,你们的新领导来了,得知五老的心愿后,赶紧为“五老叟”制作了荣誉证书,还亲自登门拜访,算是圆了五老的心愿。
2021年,万寿岩遗址保护中心为“五老叟”制作的荣誉牌
唉,人生如梦啊。陆陆续续的,“五老叟”先后离开了我们,活到最后的那个王远林,今年也走掉了……回想起我和五老的交往,虽然次数不多,但他们留给我的印象,是深远的,不可磨灭的;特别是,他们的执着精神,一直鼓舞着我,感召着我。
讲到这,咱们的访谈,也该结束了。什么,按照你们口述历史的惯例,让我给万寿岩题个词? 哎呀,我的字写不好,那行,让我琢磨琢磨:昔日先人遗旧址,今朝福地焕新光。怎么样?算是我对万寿岩的祝福吧。
马玉太为万寿岩遗址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