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栏目:研究成果
万寿岩遗址考古新发现成果及学术价值

2013-09-29
512
万寿岩遗址位于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区岩前镇岩前村西北 约1公里处。遗址距三明市西直线距离约18公里,地理座标东经117°28′57″,北纬26°16′10″。2000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首,2001年被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万寿岩遗址由船帆洞遗址、灵峰洞遗址、龙井洞遗址等组成,共出土四个文化层。地质时代分别为:中更新世晚期(距今18-20万年前)、晚更新世早期(距今10万年前)、晚更新世晚期(距今4万年前)和晚更新世末期(距今3万年前)。各文化层均含有大量远古人类制作的石质工具及伴生哺乳动物化石。
万寿岩遗址的发现,把福建有人类活动的历史提前了十几万年;多个洞穴类型遗址集万寿岩于一山,在我国东南地区前所未有。船帆洞遗址下文化层底部揭露出的大面积人工石铺地面在我国实属首次,其发现举世罕见。
该岩由灰岩构成,岩溶发育,生成十几个洞穴。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埋藏在灵峰洞和船帆洞内,遗址总面积1200多平方米,发掘面积400平方米,共出土八百余件石制品、少量的骨角器和20余种动物化石,年代分别为18万年和1—3万年。
1999年9月至2000年1月期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福建省博物馆、三明市文化与出版局、三明市文管办、三明市博物馆联合组队对万寿岩遗址灵峰洞和船帆洞进行了首次抢救性发掘;2004年下旬至4月底,为配合万寿岩遗址第一期抢险保护工程,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福建博物院、三明文化与出版局、三明市文管办、三明市万寿岩文管所,对船帆洞进行了第二次局部 发掘,其中第一次发掘面积约400平方米,出土了800余件石制品和少量骨角器及一批哺乳动物化石。特别是船帆洞下文化层石铺地面的发现在全国尚属首次。对其历史价值与科学价值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均给予了高度评价。
1、把福建历史提前了十几万年
福建省发现旧石器时代遗物始于1986年10月,1989年11月对三明地区清流县狐狸洞进行了考古发掘,出土了5枚晚期智人牙齿化石和大量哺乳动物化石。1989年在漳州市北郊阶地上采集到千余件石制品,被命名为“漳州文化”。随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福建省博物馆和漳州市文化局对莲花池山等地进行了发掘和研究,认为后者为旧石器晚期遗物,“漳州文化”的石制品可能稍晚。万寿岩遗址的发掘,改写了人类在福建存在的历史。
由此可以判定,古人类在灵峰洞 遗址活动的年代距今约18万年,应属旧石器早期遗址,这是迄今为止福建境内发现最早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它把人类在福建生活的历史提前了近多十万年。
2、多个不同时期洞穴类型遗址同集一山
万寿岩遗址中的灵峰洞和船帆洞等遗址分布于同一座山体的不同高程上,灵峰洞 属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船帆洞属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在时间上跨越了旧石器时代早晚末三个阶段,在一座山体上发现了多时期的旧石器文化洞穴遗址,这是福建乃至整个东南沿海地区目前绝无仅有的。灵峰洞遗址也是目前华东地区发现最早的洞穴类型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这种在空间上的集中,时间上的延续,表明在更新世时期,三明一带气候温暖,有丰富的生活资源,适于夏至人类生存和繁衍,这样的自然历史背影条件在福建境内是不乏见到的,它为在福建乃至整俱东南沿海寻找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带来了新的希望。
3、发现了举世罕见的人工石铺地面
万寿岩遗址考古发掘最重大的成果之一是在船帆洞下文化层距今约2—3万年的地层中,揭露出一面积约120平方米的人工石铺地面,该石铺地面石质以灰岩为主,无序排列,周围似有排水沟槽分布(待考),经北京大学夏正楷教授和北京师范大学李容全教授鉴定认为,船帆洞内的石块层确系古人类石铺地面,其主要依据:
⑴从平面分布看,石铺地面主要分布在近洞口无直接关系;石铺地面与岩壁之间有明显间隔;石铺地面与原始洞底面起伏的关系是:只铺设在较低地面部分,局部边界平直而截然。
⑵在剖面上,石铺地面基本上为厚薄比较均匀的单一层次,层底部未见流水侵蚀痕迹和流水堆积物质。
⑶石铺地面的石岩石组成中有石英砂岩,与洞顶坍塌无关;未见石块间隙之间的细粒充填物;多数石块略有磨圆,亦有别尖棱石块混杂其中,石块排列不具有流水作用的定向性。
对于旧石器时代,古人类为改善自身的居住活动条件而进行的建筑活动,在国外曾屡有发现,国外如:法国曾发现有石头堆砌的挡风墙,乌克兰、俄罗斯均发现有用石头和猛马象骨象现,国外如:法国曾发现有石头堆砌的挡风墙,乌克兰、挺拔罗斯均发现有用石头猛马象骨象牙堆砌的围圈和半地穴式建筑遗迹等;国内如:黑龙江阎家岗用骨头垒砌的半圆形遗址,但对地面进行大面积处理在国内尚属首次,国外也属罕见。这一重大发现为研究早期古人类适应改造生活环境的能力,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同时对末次冰期古人类生存地域和文化演进研究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4、丰富珍贵的出土文物
万寿岩旧石器时代遗址目前仅集中清理了灵峰洞与船帆洞两个洞穴遗址的部分地段。其中船帆洞清理发掘面积约350平方米,从上下两个文化层出土了近500件石制品,200余件动物肢骨化石和少量骨解制品。船帆洞上层文化发现的磨制骨、解器与粗糙的打击石制品共存,显示出当时工业重心的转移,这个石制品组合的发现,为华东地区研究旧石器时代向更高阶段发展提供了有意义的资料。船帆洞下文化层石制品组合中有较多加工精细的石片刮削器和少量的尖状器,石制品的个体总平均值小于中国南方的砾石文化而大于北方的石片文化。石制品的这些特点可能给研究中国东部旧石器文化提出了新课题。
灵峰洞清理发掘总计面积约近300平方米,堆积可分四层,文物主要出自第三层,出土石制品75件,及少量的哺乳动物化石,包括中国犀和巨貘牙齿化石。灵峰洞出土的石制品以大中型为主,在文化上应属南方砾石文化传统,它是至今这个文化传统的最东界之一,扩大了其原有分布区,其中的锐棱砸击石片是测年记录最早的标本。
5、为闽台史前文化渊源提供了有力证据
万寿岩古人类遗址的发现不仅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且具有很重要的政治意义。1986年台湾考古工作者曾在台东县长滨乡八仙洞中发现大量锐棱砸击石片和石核,经C14年代测定,石制品的产生大约距今5000多年。1978年和1986年大陆考古工作者分别在贵州省的猫猫洞和穿洞中挖掘到大量同类的石片、石核,经遗址年龄测定为距今8000—9000年前。著名考古学家张森水先生指出“台湾长滨文化源自大陆”,这一观点取得了海峡两岸有识的考古学家、人类学家和第四纪地质学家的共识。但贵州与台湾相距甚远,学术界对于大陆文化如何东迁入岛的路线尚不明确。一些学者曾在不同时期否认了台湾史前文化与大陆的渊源关系,并提出源自菲律宾的观点。在三明万寿岩的灵峰洞挖掘出土的二块锐棱砸击石片距今近二十多万年前,船帆洞发现的一个石核和三块石片距今达2—3万年,经鉴定,其在技术和类型上与台湾发现的锐棱砸击石片和石核相同,这在空间上有力地说明了台湾史前文化源自大陆,为闽台史前文化同源提供了新的证据,有力于较明确地解释大陆史前文化迁入台湾的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