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栏目:研究成果
奇岩藏珍

2013-09-29
559
奇岩藏珍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尤玉柱
在福建三明市西北17公里的翠绿群山中,有一个小小的岩前盆地。它的北侧,耸立着高约360米的奇岩孤峰,名曰万寿岩山。
远远望去,万寿岩山犹如一头沉睡欲醒的巨狮。可谁能想到,它那饱受创伤的躯体上,竟然刻记着20万年以来,人类的祖先曾在这里居住的日日夜夜。
由纯净而又巨厚石灰岩构成、再经数百万年地质作用和流水侵蚀的万寿岩山,形成了两层洞穴以及满山皆是的溶蚀沟槽。坐北朝南、面对开阔平川和潺潺流水的万寿岩山,自然成了远古人类理想的棲身之地。
万寿岩山的灵峰洞和船帆洞,揭露出三个不同时代的旧石器文化层位,一跃成为我国东南地区少有的旧石器时代遗址。该遗址于1999年发现,同年9月至2000年1月发掘。经国家文物局专家组和各方面学者考察论证,一致认为:万寿岩遗址是一处具有多层次人类文化的重要遗址,在国际和国内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在研究早期人类生存与自然的关系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灵峰洞,因以前曾建有庙宇又称观音洞,洞口朝向南偏西,口宽20米;高约8米;进深16米;距地表30米。经发掘,灵峰洞文化层出土75件石制品和巨貘、中国犀以及许多小哺乳动物化石,经年代测定为距今20万年前,属于旧石器时代中期。就目前所知,灵峰洞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是我国东南地区最早的旧石器时代文化。
船帆洞,在万寿岩山西坡脚下,与灵峰洞相距50米;高差37米,洞口向西,口宽30米;进深50米;洞高18-25米,中间有一巨岩,构成环形洞穴,边部叉洞如织,有的可直通上层洞穴。经发掘,船帆洞包含有两个文化层:下文化层出土石制品400件和10种哺乳动物化石,年代约距今4-5万年前;上文化层出土石制品79件和12种哺乳动物化石,年代测定为距今3万年前。
自从我国第一个旧石器遗址发现至今的80年中,各省、市、自治区均有发现,数量超过千个。但是,在一个很小范围内就有三个不同时期的早期文化层,还是比较少见的。
最为可贵的是,在船帆洞下文化层的底部,揭露出大约120平方米的人工石铺地面和约5-6米长的排水沟槽,是我国史前考古的一次重大发现。为此,2000年被评为十大考古发现之首;2001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船帆洞下文化层底部发现的人工石铺地面和排水沟槽,在我国旧石器时代考古中属于首次,在国际上尚未见到有关报道。据研究,这是至今所知人类最早有意识地改造自身生活条件的实物见证,因此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有人把这两个发现称为最早的“室内装修”和最早的“排水工程”。
在旧石器时代,人类为了生存,曾用各种方法搭建简易房舍或以洞穴为家。在法国的地中海海岸曾发现有在沙滩上用木材搭建的半地下室;在西伯利亚发现过用大型动物骨胳支撑的房屋;我国哈尔滨郊区阎家岗发现过用大量动物骨胳垒砌的临时营地,但像万寿岩山船帆洞内早期人类修筑面积如此之大的石铺地面,实属罕见。很显然,这是居住洞穴的主人为了防潮铺设的;而排水沟槽则是为了避免洞外和洞壁流水侵蚀石铺地面特意修筑的。据观察,排水沟槽利用地形起伏因势利导地将流水引入一处落水洞中,充分体现了当时人类的聪明才智。
船帆洞上文化层出土有多件骨角器,且多经磨制。磨制技术通常见于新石器时代,是人类文化进步到一个新的时期的标志。船帆洞上文化层磨制骨角器的存在,说明这种技术早在3万年前已经出现。这无疑对研究新、旧石器时代的过渡和在人类文化发展中制做工具技术的改进,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万寿岩山三个文化层中的石制品,都有锐棱砸击的石片或石核。锐棱砸击是旧石器时代人类制做工具的一种特殊方法。在我国北方未经见过,在南方,以前也只见于贵州兴义猫猫洞和盘县大洞两个遗址。台湾东海岸海蚀洞里发现的被称为“长滨文化”的石制品中,有锐棱砸击法。许多学者认为,台湾的“长滨文化”和贵州兴义的猫猫洞、盘县大洞有着文化上的渊源关系。万寿岩旧石器时代遗址发现许多用锐棱砸击法打制的石制品,可以说是至今所知最早的、用这种方法加工的石制品。这一发现,说明用锐棱砸击方法加工石制品,其出现年代可追索到20万年前。锐棱砸击技术在万寿岩遗址的发现,对探讨闽台两地早期人类文化渊源有着重要意义,为台湾早期文化源自福建之说提供直接证据。
万寿岩遗址的灵峰洞、船帆洞和一个支洞中,共发现四个哺乳动物化石群,这也是十分难得的。据研究,四个动物群的时代分别为20万年前;11万年前;4-5万年前和3万年前。四个哺乳动物群代表着不同的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反映了万寿岩山一带20万年来从偏凉、温湿、较暖到较冷的变化过程。其中,所命名的万寿岩动物群,包含有34种哺乳动物成员,是一个十分庞大的热带-亚热带雨林气候、环境条件下的动物群落,这也是我国东南部地区最为丰富的动物群落之一,对研究我国南方哺乳动物演化、气候变迁是十分可贵的资料。